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不唯论文,但我们为何仍要致力于发表论文?
时间:2024-06-19 09:24:28
每当我们听到“不唯论文”的呼声,内心是否也曾泛起一丝好奇:既然不是单纯为了论文,那我们究竟为何要投入心血去发表学术论文呢?尤其是对于深耕化学与科研领域的同仁们,这个话题是否激起了你们的共鸣?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西湖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共同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吧!
在本科阶段,我初次涉足论文写作。回想起在中科大攻读化学物理专业的日子,那时的我尚是一个科研新手。幸运的是,我得以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启了科研之旅。起初,我仅仅是协助进行一些基础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参与到实验的核心环节,甚至开始撰写自己的学术论文。当我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际学术期刊上时,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成就感,瞬间溢满了我的内心。
尽管这些论文并未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变革或重大的理论突破,但它们如实记录了我在科研道路上的点滴成长与历练。这些论文不仅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我个人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所谓“低影响,或低影响因子论文”,对于科研新手而言,无疑是人生旅程中难得的财富。
黄嘉兴教授也分享了他的观点。他强调,发表论文的初衷并非单纯追求高影响因子或惊人的技术突破,而是为了忠实记录我们的科研成果,向外界展示我们的研究实力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宝贵的成长与历练机会。每一次精心设计的实验、每一轮细致的论文修改、每一次充满期待的投稿,都是对我们科研能力的全方位锻炼与提升。
因此,尽管我们倡导“不唯论文”,但每一次的科研探索与论文发表都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与肯定,更能够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科研人!
在我的读博生涯中,我也经历了从科研小白到成熟研究者的转变,体验了从初尝科研的甜头到面临艰难挑战的全过程。
读博的那段日子,我在UCLA的实验室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甚至曾对导师给出的课题感到迷茫与困惑。但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与失败后,我终于成功地将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那一刻,我仿佛站在了科研生涯的巅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自豪。
许多人或许认为我们的成功仅仅源于运气,然而事实上,这背后蕴含着我们无数次的努力与坚持。在科研的道路上,我逐渐领悟到,当我们的研究方法更加简洁、普适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其中,共同推动科学的进步。这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也是我致力于发表论文的初衷——期望我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在UC Berkeley的博士后研究阶段,我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漂浮在水面上的纳米颗粒在干燥过程中会自动排列成美丽的图案。起初,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然而,在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决定迎难而上,共同攻克这一难题。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验,我终于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奥秘。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坚持与信心,任何困难都能够被克服。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科研新手成长为敢于直面挑战的成熟研究者,更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科研的真谛——不断探索、勇于挑战、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