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揭秘医疗行业的辛酸与挑战!
时间:2024-12-31 10:31:29
在当今社会,医护人员的角色和定位常常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已经从纯粹的医疗救治转变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引发了许多医护人员的不满和困惑。那么,究竟“不想干可以不干!”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次问题?何时起,我们的医护人员被等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从业者了呢?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概念: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对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医疗行业确实属于服务业范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医护人员与餐厅服务员、酒店接待员等传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是一回事。事实上,医疗行业与传统服务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治疗和减轻病痛为核心任务的专业领域,而后者则是提供舒适和愉悦体验的行业。
医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信托关系。病人基于对医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信任,将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交托给医生。这种信任关系是建立在医学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对称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病人求助于医生是为了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为了享受某种服务。因此,将医护人员简单归类为服务行业者,无疑是对他们专业身份和职责的巨大误解和贬低。
医疗服务的核心是治疗和管理健康,其最终目标是恢复患者的健康状态。而传统服务行业的核心则是提供顾客满意的体验,这两者的目标和服务内容存在根本的不同。例如,一家餐馆无论多么豪华,当客满时可以拒绝新的顾客;但医院不同,急诊室永远不会因为病床已满而拒绝需要急救的病人。这是因为医疗服务关乎人命关天,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紧迫性。
尽管如此,现实中却有不少人将医护人员误认为只是普通的服务人员。这种观念的产生部分源于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即“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在某些情况下被错误地应用到医疗领域。很多人认为自己花了钱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服务,忽视了医疗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实际上,医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换过程,而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面对这样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使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才能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其次,加强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尽管机器可以提供高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但无法替代医护人员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最后,面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冲击,医护人员应积极适应变化,发挥自身在综合判断和决策方面的优势。
“不想干可以不干!”这句话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对医护人员角色的认知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困惑。事实上,医护人员不仅仅是服务行业的一员,更是承担着救死扶伤重任的专业人士。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更加理解和尊重医护人员的努力与付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