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高温下藿香正气水的致命隐患
时间:2025-06-17 15:15:13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遭遇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防暑降温产品需求激增。然而在藿香正气水销量暴涨的背后,一个隐藏的健康杀手正悄然浮现——因错误使用引发的双硫仑样反应,其危险性甚至远超中暑本身。这种因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导致的急性中毒反应,已成为高温天气下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当传统防暑药遇上现代用药习惯
藿香正气水作为含有40%-50%酒精的OTC中成药,其"解暑"功效背后暗藏化学风险。与头孢类抗生素同服时,药物分子会抑制肝脏代谢酒精的关键酶,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发剧烈头痛、呕吐、血压骤降等中毒症状。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在服用头孢后并未意识到药物代谢需要5-7天周期,误以为"隔天饮酒就安全",实则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临床数据显示,饮用白酒引发的反应强度可达啤酒的3倍以上,这对习惯用藿香正气水解暑的饮酒人群构成双重威胁。
被低估的致命组合
除头孢类药物外,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甲硝唑、替硝唑)、降糖药格列本脲等七大类常用药物都与酒精存在致命协同效应。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这种反应可能诱发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当40℃高温导致血管扩张时,药物与酒精共同作用会使血压呈断崖式下跌,比普通中暑更快引发器官灌注不足。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记录显示,夏季接诊的双硫仑样反应病例中,约60%源于藿香正气水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多数患者误认为"中药无害"而超额服用。
高温下的认知误区
在持续极端高温环境下,三个认知偏差正在加剧风险:一是将含酒精解暑药当作"防暑疫苗"过量服用,实际上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湿暑型中暑,对高温暴晒导致的脱水型中暑反而会加重体液消耗;二是用冰镇服药企图降低刺激,却不知低温会延缓药物分解,延长毒性作用时间;三是盲目替代专业防暑措施,有建筑工人为图方便,将藿香正气水与退热药同服,导致肝肾双通道中毒。某服装城销售数据显示,同期羽绒服销量异常增长129%,折射出公众对极端天气应对策略的混乱。
建立立体防护体系
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新型健康威胁,需要构建三级防御机制:用药前72小时至用药后7天严格禁酒(包括含酒精食品与药品);选择无酒精型替代制剂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将物理降温(湿毛巾擦拭)与药物干预间隔1小时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层面已开始引导健康消费,13部门联合发布的绿色智能家电促消费政策,客观上为减少药物依赖型防暑提供了替代方案。当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时,最安全的"解暑药"或许是开启一台能效比达5.0的新风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