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2025新规破解创新药进院难
时间:2025-07-03 16:56:44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研发在政策扶持下取得显著进展,但部分医疗机构因药占比考核压力,导致高价创新药面临“进院难”问题,患者不得不辗转院外购买。这一现象不仅阻碍了创新成果转化,也影响了患者及时获得前沿治疗。2025年最新政策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为由限制创新药使用,这一规定直击行业痛点,为创新药临床应用扫清制度障碍。
药占比考核的历史作用与现实矛盾
药占比(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考核曾是医改重要工具,旨在遏制“以药养医”,通过降低药品费用占比,提升医疗服务价值。例如,改革后部分医院药占比从40%降至30%,医务人员技术劳务收入显著增加。但这一机制在创新药领域逐渐显现副作用——由于创新药单价较高,一盒肿瘤靶向药可能占单个病例药费的50%以上,医院为达标可能选择性减少采购,形成“考核达标却牺牲患者利益”的悖论。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曾反馈:“新型免疫疗法药物年费用超20万元,开10个处方就可能突破科室药占比红线,我们只能建议患者去合作药房自费购买。”
政策破冰:双重保障机制落地
新规通过“禁止限制+数据赋能”组合拳破解困局。一方面,国家医保局明确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在2025年2月底前完成用药目录调整,严禁以医保总额、药占比等为由影响创新药进院,违者将面临考核问责。另一方面,政策同步开放医保数据支持研发,例如通过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分析疾病谱和临床需求,帮助药企精准定位研发方向,从源头提升创新药与临床需求的匹配度。山东省更率先出台配套文件,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创新药绿色通道”,对临床急需品种实行“即报即审”,缩短进院周期至30个工作日内。
产业链影响:从研发到应用的连锁反应
这一政策调整正在重塑医药行业生态。对于研发端,药企获得更明确的市场准入预期,某生物制药企业高管表示:“过去创新药上市后平均需18个月才能进入主要医院,现在政策保障下有望缩短至6个月。”对于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优化后,北京某医院试点将创新药使用纳入绩效考核加分项,而非简单计入药占比分母。患者端则直接受益——以PD-1抑制剂为例,政策实施后某省三甲医院配备品种从3个增至7个,患者院内获取率提升60%。
长效治理的关键:动态平衡机制
要真正实现政策目标,仍需建立更精细化的管理工具。部分省份探索的“创新药单独核算”模式值得关注:将创新药费用不计入常规药占比考核,但同步建立处方合理性评估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审核超适应症使用行为。此外,商业健康险的衔接也至关重要,目前已有16条专项措施推动创新药进入商保目录,通过多元支付分担费用压力。正如政策制定者所言:“改革的本质不是简单取消考核,而是构建更科学的评价维度,让好药既能用得上,又不会被滥用。”
这一政策转变标志着我国医药政策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早期“一刀切”控费,到如今区别对待普通药品与创新疗法,反映出卫生治理理念的升级——在控费与创新之间,终于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