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三伏天吃苦味食材养生指南
时间:2025-07-24 16:30:38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时段,2025年的三伏从7月中旬持续至8月下旬,正是人体阳气外浮、湿热内蕴的高峰期。中医认为,此时适当摄入苦味食物,可借助其清热、燥湿、降浊的特性,帮助身体平衡内外环境。以下四类苦味食材,既能解暑祛湿,又能健脾护阳,尤其适合体内湿热重或脾胃虚弱的人群。
苦瓜:天然的降糖卫士
苦瓜被誉为“植物胰岛素”,其富含的苦瓜素和多肽类物质能辅助调节血糖,对三伏天因饮食不节引发的血糖波动有缓和作用。每100克苦瓜含56毫克维生素C,相当于半个柠檬的摄入量,搭配其高钾低钠的特性,堪称夏季排汗后的电解质补充剂。建议脾胃虚寒者用豆豉或辣椒煸炒苦瓜,中和寒性;血糖偏高人群可尝试凉拌苦瓜,保留更多活性成分。需注意单日食用量不宜超过200克,否则可能引发腹胀或低血糖。
菊花茶:暑热天的明目凉方
杭白菊、亳菊等品种含有挥发油和黄酮苷,能像“微型空调”般疏散头面风热,缓解三伏天常见的目赤肿痛、头晕目眩。对于长期空调环境下出现的眼干涩,建议用菊花配枸杞(5:1比例)冲泡,既平衡菊花的寒凉,又增强护眼效果。但需警惕:阳虚体质者饮用后可能出现腹泻,可添加3片生姜同煮;经期女性及风寒感冒患者则应暂避此茶。
苦丁茶:三高人群的代谢加速器
这种叶片肥厚的山茶科植物,含有的苦丁皂苷和咖啡碱能促进脂肪分解,其降甘油三酯的效果被形象地称为“血管清道夫”。每日1-2克干茶沸水冲泡,对三伏天饮食油腻引发的口干口臭有显著改善。但需特别注意:苦丁茶的寒性是普通绿茶的3倍,虚寒体质者饮用可能加重四肢冰冷,建议搭配2颗红枣或1克陈皮调和。
败酱草:被低估的肠道消炎药
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败酱草的辛味能发散郁热,苦味可涤荡肠浊,对夏季频发的细菌性痢疾有独特优势。新鲜败酱草焯水后凉拌,能缓解痱子瘙痒;与薏米同煮成药膳,适合术后恢复期预防伤口感染。因其活血化瘀作用较强,孕妇及腹泻初起者应禁用。
三伏贴与苦味食材的协同效应
在三伏天“冬病夏治”的黄金期,外敷三伏贴配合内服苦味食物可形成立体调理。例如:贴敷大椎穴的同时饮用菊花茶,能增强疏风散热的功效;脾胃贴(中脘穴)搭配适量苦瓜,可提升祛湿效率。但阴虚火旺者需谨慎组合,避免过度耗伤津液。建议每伏期连续食用苦味食材不超过10天,给脾胃留出自我调节的空间。
把握三伏30天的调理窗口,关键在于“苦寒有度”。湿热体质者可每日轮换不同苦味食材,总量控制在鲜品200克或干品10克以内;脾胃虚弱者应采用“苦味+辛温”的搭配逻辑,如苦丁茶配肉桂。通过这种既传统又科学的饮食智慧,让苦味成为三伏天的健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