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毒病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眼前一黑?警惕身体发出的血压警报

时间:2025-08-01 15:00:26

你是否经历过久坐或躺卧后突然站起来,眼前瞬间发黑、头晕目眩,仿佛被按下了“关机键”?这种持续数秒的短暂“失明”,医学上称为一过性黑曚或直立性低血压,是身体在体位变化时“血压调节失灵”发出的警报。若每周频繁出现2-3次,则需警惕背后隐藏的健康信号。

血压“过山车”:直立性低血压的幕后真相

当人体从卧位或坐位快速站立时,重力会使血液向下肢聚集,正常情况下,血管和心脏会通过加速收缩、调整血流分布来维持脑部供血。但若调节机制延迟或失效,血压骤降超过20mmHg(相当于从平地瞬间坠入3米深坑),枕叶视网膜供血不足便会引发黑曚、头晕,甚至晕厥。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发病率高达15%-20%,但年轻人长期久坐、脱水或熬夜也可能“中招”。典型表现为站立时“眼前像蒙了黑纱”,伴随心悸、肩颈钝痛,平躺后症状缓解。

别忽视“小中风”的红色预警

若黑曚反复发作且伴随口角歪斜、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警惕短暂性脑缺血(俗称“小中风”)。这是大脑后循环血管痉挛或微血栓导致的“断电”现象,如同电路接触不良的灯泡闪烁,虽可自行恢复,但约30%患者会在短期内发展为脑梗死。建议记录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如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或头颅MRI检查。

贫血与低血糖:能量短缺的“模仿者”

血红蛋白不足(贫血)或血糖过低时,血液携氧和供能能力下降,同样会触发“眼前一黑”。区别在于:

贫血患者可能伴随面色苍白、指甲脆裂,如同“燃料不足的火车”,爬楼时气喘加重;

低血糖则多伴手抖、冷汗,类似“手机电量告急”,进食后症状缓解。血常规和血糖监测可明确诊断。

从急救到预防:三步稳住“失控”的血压

1.慢动作起床法:像树懒一样“分段起身”——先侧卧坐起,双脚悬垂30秒再站立,给血管充分的调节时间;

2.加压护航:穿医用弹力袜或束腹带,如同给下肢“绑上安全绳”,减少血液淤积;

3.电解质补给:每日饮水2-3升(约4瓶矿泉水),适当增加盐分摄入,帮助扩充血容量。长期频繁发作者,需排查是否由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引起。

何时该敲响医生的门?

当黑曚发作时伴随意识丧失、持续头痛或视力缺损,或每周超过3次,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建议倾斜试验(模拟站立的血压监测)或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就像给血压调节系统做“压力测试”。记住:偶尔的“眼前一黑”或许是身体的善意提醒,但频繁发作就是健康拉响的警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