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粉色小药水,你用对了吗?
时间:2025-08-18 11:41:16
在家庭药箱中,炉甘石洗剂因其粉色悬浮液的外观常被称为"粉色小药水"。这种价格亲民的外用制剂确实能缓解多种皮肤问题引发的瘙痒,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并非适用于所有皮肤状况的"万能止痒水"。
皮肤屏障破损时的危险禁区
当皮肤出现擦伤、割伤等开放性伤口时,那层粉色的悬浮液会像砂纸摩擦伤口般带来二次伤害。炉甘石中的氧化锌颗粒可能嵌入创面,不仅延缓愈合,还会形成难以清理的异物残留。更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渗出性皮炎患者使用后,那些正在"流泪"的皮肤表面会因洗剂收敛作用形成硬痂,就像给沸腾的火锅强行加盖,反而可能加重皮下炎症反应。
成分过敏的隐蔽陷阱
约3%的使用者会对配方中的炉甘石或薄荷脑产生过敏反应,这种迟发型过敏常在使用2-3天后才显现。有个典型案例是孕妇在孕晚期连续使用后,腹部瘙痒皮疹反而扩散成地图状斑块。就像牛奶过敏者喝拿铁,看似安全的成分对特定人群可能就是触发剂。
特殊人群的使用密码
对儿童来说,这款洗剂确实比激素类药膏更安全,但要注意避开眼周和尿布区——尿液中尿素遇到氧化锌会产生氨,就像把漂白剂混入洗衣液。孕妇使用时建议做小面积测试,因为孕期皮肤敏感度会上升30%左右。哺乳期妈妈则要避开乳头区域,避免婴儿吸入粉末引发呛咳。
正确使用的黄金法则
使用前需要像摇晃鸡尾酒般充分摇匀,静置分层的液体就像沉淀的果汁,有效成分分布不均会影响效果。棉签蘸取时要注意剂量控制,覆盖患处即可,过度涂抹就像给手机贴三层膜,不会增强防护反而影响透气。当皮肤出现灼热感或瘙痒加剧时,要立即停用并用橄榄油辅助清理,这相当于给皮肤设置"紧急制动按钮"。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连续使用超过一周无效就要考虑升级治疗方案。就像发烧三天不退要就医一样,持续瘙痒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更深层信号。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顽固性皮肤瘙痒最终确诊与内分泌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存放时要注意温度控制,超过25℃会导致悬浮液分层加速,就像冰淇淋融化再冷冻会产生冰渣。每次使用后要像拧紧矿泉水瓶盖般密封瓶口,防止水分蒸发后浓度改变。这些细节决定了这款经典外用药能否安全发挥"皮肤灭火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