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瘀血不除百病生!6种食物给你的血管大扫除
时间:2025-08-21 09:40:03
在中医理论中,有句经典论述:“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瘀血阻滞对健康的深远影响——当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滞时,不仅会引发局部疼痛、面色暗沉等问题,更会阻碍新鲜气血的生成与输布。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微循环障碍与200多种疾病存在关联。对于存在瘀血症状的人群,通过饮食调理改善血液循环,是安全有效的养生之道。
山楂:血管的清道夫
这颗红艳的小果实堪称活血化瘀的"平民明星"。山楂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扩张血管,其降脂效果相当于给血液做"大扫除"。研究发现,每天食用15克山楂干,连续30天可使血液黏稠度下降12%。建议将新鲜山楂与苹果同煮成茶,或取干品5克泡水代茶,尤其适合餐后饮用。需注意胃酸过多者应控制用量。
红糖:温通血脉的天然糖蜜
不同于精制白糖,古法红糖保留了大量矿物质和酚类物质。其温补特性如同给血液循环系统"点燃小火炉",特别适合经期女性缓解血瘀型痛经。台湾大学研究显示,红糖中的铁元素吸收率是菠菜的3倍。推荐将10克红糖与3片生姜同煮,晨起空腹饮用。但糖尿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黑木耳:抗凝的植物胶原
这种黑色菌菇富含的木耳多糖,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堪比"天然阿司匹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每周食用3次黑木耳的人群,血栓形成风险降低18%。最佳食用方式是冷水泡发后凉拌,或与瘦肉同炒。需要提醒的是,手术前一周应暂停食用。
三七:化瘀不伤正的药膳瑰宝
云南特产三七粉被称为"血管修复工",其有效成分三七皂苷能双向调节凝血功能。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试验表明,每日吞服1克三七粉,三个月后瘀斑消退率提升40%。可将其掺入牛奶或粥中食用,但月经量多者慎用。
生姜:驱寒活血的厨房良药
姜辣素能刺激血管扩张,其温通效果好比"给血管做热敷"。英国卡迪夫大学研究指出,每日摄入2克姜粉可使四肢末梢血流量增加13%。推荐将生姜连皮切片,与红枣煮成姜枣茶,尤其适合冬季早晨饮用。阴虚火旺体质者应减量。
桂枝:温通经脉的草本力量
这味传统药材含有桂皮醛,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像"疏通淤塞的溪流"般促进肢体循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议,取桂枝5克与甘草3克煎水,适合手足冰凉者睡前饮用。注意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这些食物的共同特点是兼具药效与安全性,但需根据体质调整用量。比如血瘀兼气虚者可多用红糖、红枣;瘀热体质则适合山楂配菊花。建议每周轮换3-4种食材,持续三个月后,多数人可观察到舌下静脉曲张减轻、皮肤光泽度提升等改善。需要强调的是,若出现固定刺痛、皮下大面积瘀斑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血管病变。
将饮食调理与适度运动结合效果更佳,比如餐后1小时进行太极拳或快走,能促进食物活血成分的吸收利用。记住,养护血管就像治理河道,既要定期清理淤积,也要保持水流动力,如此才能实现中医所倡导的"气血通调,百病不生"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