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病毒病杂志》(CN 11-5969/R, ISSN 2095-0136)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病毒病杂志》拥有强大的编委阵容,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顾问、名誉主编和主编,77位全国知名专家和9位外籍知名专家担任本刊常务编委和编委。
《中国病毒病杂志》自创刊以来,多次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刊被评为“中国最美医药卫生期刊”;2017年本刊的“防治指南”及“手足口病专题”栏目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优秀宣传作品”奖;2013年本刊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杂志还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及二等奖。2017、2018年本刊有3篇论文获“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奖。
本刊办刊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报道国内外病毒病研究相关信息,普及病毒病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病毒病防治意识,搭建病毒病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病毒病相关医务工作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病毒病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提高我国病毒病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医改新指南:基层医疗迎人才活水
时间:2025-08-05 17:36:07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关于医务人员编制调整的内容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份被业内称为"医改新指南"的文件明确提出,未来编制资源将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犹如给长期"贫血"的社区医院输入新鲜血液。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我国医改进入精细化调整阶段。
编制流动:从"虹吸效应"到"精准滴灌"
长期以来,三甲医院如同巨型磁铁,吸纳了约70%的优质医疗资源。此次改革提出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相当于在医疗体系内部安装资源调节阀。具体而言,县级医院将获得更多编制名额,乡镇卫生院空编率有望从当前的15%降至5%以下。就像调节水库闸门,让医疗人才这支"活水"能够流向最需要滋润的土壤。
基层医疗的"强基工程"
政策特别强调"县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要求每个县域至少建成1个胸痛中心和卒中防治站。这种布局如同在基层医疗网络的关键节点安装"急救按钮",预计可使基层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40%。配套措施包括:为全科医生设立专项编制池,类似为"健康守门人"配备专属编制身份证;对偏远地区实行"编制到岗不到人"的灵活政策,解决"招不来、留不住"的老大难。
人才建设的"三维升级"
在医疗队伍建设方面,文件勾勒出立体化培养体系。首先是数量维度,要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5人,相当于为每个社区配备2-3个"健康管家";质量维度推行"5+3"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加3年规培,锻造出"既能看感冒又能管慢病"的复合型人才;结构维度则重点填补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缺口,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这些学科的编制配备率提高50%。
资源配置的"智能算法"
改革方案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编制使用效率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就像医疗资源的"智能导航",能实时显示哪些地区编制闲置、哪些科室超负荷运转。某试点地区数据显示,通过该系统调剂编制资源后,门诊等待时间平均缩短28分钟,相当于每天多服务300名患者。文件还鼓励实行"岗编分离"改革,允许医生在医共体内自由流动,打破编制对人才的束缚。
政策落地的"缓冲设计"
考虑到改革敏感性,文件设置了三年过渡期。这段时间将如同"政策消化期",用于消化现有在编人员、建立新的考核体系。特别设立"编制周转池",就像人才资源的临时蓄水池,可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配套推出的"县管乡用"制度,让县级医生到乡镇工作期间,既能保留原待遇,又可获得基层工作补贴,这种"双保险"设计显著提高人才下沉意愿。
这场编制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对医疗体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编制这个指挥棒,引导医疗资源向更需要的地方流动,就像为失衡的天平增加精准砝码。当基层医疗机构真正拥有足够且优质的医疗人才时,"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诊疗愿景才有望实现。观察人士指出,这轮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要看配套激励措施是否到位,以及绩效考核体系能否真正反映基层医疗价值。